查看原文
其他

​“外公变成小朋友重新排队去了呀!”这是我听过关于死亡最暖的解释……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樊登读书 Author 读书君



作者 | 樊登读书 · 张女子

主播 | 樊登读书 · 夏涵



知乎里,有网友提问:“你知道什么很甜的故事?”


网友李飞镖讲述的经历跟外公的去世有关,却暖哭了很多人!


我7岁那年,外公去世,93岁,无疾而终,也算是喜丧。
那是我第一次面对死亡。
我并没有多悲伤,我只是开始想,死到底是什么?
于是那天晚上我问妈妈,人为什么要死呢?人死了以后去哪儿?
我妈看我笑了下,问我,你是不是爱玩滑滑梯呀?我点点头。
那玩滑梯的时候,你跟其他小朋友是不是要排队?我点点头。


妈妈告诉他:


“人啊,就像坐滑梯一样,会慢慢下降,慢慢变老,等到落地,就要起身走开,不然会挡住后面的小朋友。”


“那外公去哪儿了呢?”


“外公变成小朋友重新排队去了呀!”


虽然,这个故事有一个悲伤的开头,但妈妈暖心的解释却给了它最温暖的结尾。


网友李飞镖说:“我想我也会以同样的方式,回答我的孩子关于生命的第一个问题。”


关于死亡,也许我们还听过这样一个温暖的解释:


“逝去的亲人啊,其实只是变成了天上的星星,以另一种方式保护着我们。”


地上爱我们的人少了一个,天上的星星就多了一颗。


这是我们关于死亡最温暖的认知,也是最温柔的诠释。


如果死亡无法避免,请用回忆温柔以待。



面对死亡,是我们一生的功课


生死轮回,无法逆转。面对生死,我们可以有100种解释。却因为忌讳,我们常常选择最蹩脚的那种。

比如,面对亲人离世,很多大人会这样说:

“小孩子,别啥都问,不吉利!”
“爷爷去很远的亲戚家串门,不回来了……”
“死就是被烧成灰,撒到大海了!”

在我们的观念中,死亡绝对是种忌讳。

这种忌讳,鲁迅的描写最为生动:

有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。满月的时候,抱出来给客人看。

一个人说:“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。”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。

一个人说:“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。”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地痛打。

所以你看,虽然这是事实,也是真话,但几乎没有人这样坦荡、直率地谈。

好像,我们谈起死亡,死亡就会不期而遇;我们避而不谈,它就不会找上门来。

潜意识里,我们将“喜丧”视为一种圆满。

希望死亡可以按照年龄、健康状况甚至品行修为,有顺序、有规律地来临。

可事实上,死亡从不按常理出牌。

所以我们常常手足无措、无法面对。


就如《西藏生死书》上所说:“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。”

因为匮乏,所以恐惧;因为恐惧,所以焦虑。

有心理学期刊做过抽样调查,将面对死亡,人们焦虑、担心的事物进行了排列,其中位列前三的是:

我的死会造成亲友的悲痛、我所有的计划和构想都结束了、垂死的过程可能很痛苦。

这个调查结果,让我想到电影《送你一朵小红花》中,韦一航曾问过妈妈:

“如果有一天,我真的不在了,你和我爸想过会怎么过吗?”

这个问题,妈妈无法回答。她借着擦眼镜下意识地背过了身,就如同自己无法直面儿子的离开一样。

父亲也曾在一次情绪失控后,说过:“自从你得病之后,我就听不得‘死’字。”

但随着时间推移,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面对。并以一种并不沉重的方式,回答了这个沉重的问题。

视频里,父母二人去参加讲座、跳广场舞,妈妈嫌弃爸爸脚臭,爸爸嫌弃妈妈广场舞跳得不好……妈妈吃醋地对着屏幕数落爸爸。

为了让儿子放心,他们那么努力地学着乐观接受、积极面对。

是因为爱,才去面对;也因为爱,学会理解。

而只有理解了死亡,才会更加珍惜当下。

(图片来源于电影《送你一朵小红花》,侵删)


死亡并不可怕,遗忘才是最终的告别

电影《海边的曼彻斯特》中,有这样一段情节:

当从叔叔那里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,男孩只是愣了一会,然后平静地同教练请假。

回到家后,他没有急着办理父亲丧事,而是把女友叫到家里约会。

对他来讲,仿佛父亲的离世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。

后来,一天夜里,他起床开冰箱找食物。当看到里面的冻肉,联想到父亲还躺在冷库里。

那一瞬间,他突然意识到父亲已经死去了。

那种痛苦、绝望、不甘、失落感一下子袭来,瞬间击垮了他,他蜷缩在地板上抽泣,脆弱又无助。

(图片来源于电影《海边的曼彻斯特》,侵删)

在遭遇亲人突然离世的巨大悲伤面前,我们往往如此:

不悲伤、不哭泣不是不爱,而是有些眼泪早已流进血脉。

而思念一个人到极致,是什么感觉?

如果思念有味道,肯定超越五味杂陈;如果思念有声音,恐怕早已震耳欲聋。

“妈,我奶挺好啊?你让她接电话。”

每次与家人通话,我都特别喜欢等着奶奶来接电话的感觉。

她走得慢,拿起电话也慢,然后慢悠悠地说:“大孙女,你挺好啊!”

前几天,我往家里打电话,下意识地让我妈把电话给她老人家。

却不想她已经“走”了……

我34那年,她84岁;我40岁这年,她还是84!

一晃她都走了这么久了!

她走后的很长时间里,我过得特别“拧巴”:

不再和姑姑们有任何联系,一拿起电话就会想起奶奶,我怕打扰亲人,谁都需要继续生活。

走在街上,看到和她一样白发苍苍的老人,就会莫名流泪。

梦里遇见她说:“大孙女啊,奶奶走了,再也保护不了你了……”

我去看《寻梦环游记》,哭得泣不成声。这部影片也让我明白:

原来离开和死亡不可怕,被所爱的人遗忘才可怕。

(图片来源于电影《寻梦环游记》,侵删)

愚人节时,看到了音乐人赵英俊的生前视频。面对死亡,他说自己只害怕了一天。

视频里,没有悲伤、崩溃,他笑着说:“路飞说过,真正的死亡不是死去,而是被人遗忘,所以不要把我忘了……”

这样的话,《海贼王》中的路飞说过,《寻梦环游记》里歌声中唱过,大卫·伊格曼教授《生命的清单》著作里写过。

死亡不可怕,遗忘才可怕。

亲人去世,那种伤痛,不是随着年纪的增大就能痊愈的。

我们要试着接纳这种不治愈,想起来会难过,才能证明他们还活在我们的回忆中。

正如张爱玲所说:“祖先们躺在我的血管里,借我的眼睛来看世界,借我的脚步行走,借我的头脑思考,借我的生命再活一次。”

而我们理解了死亡,也就找到了好好活着的意义。

等忙完这一生,我们终将团聚。

(图片来源于电影《寻梦环游记》,侵删)


只要有爱,生死不足以把我们分开

这几天,成都49中高二男生自杀事件引发网友热议。

缘于学业、恋爱等原因,青少年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。

除了责任、教育、挫折的问题,我想说说事情本身:如何敬畏生命。

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。孩子,当你跳楼的那一瞬间,不知是否回忆起生命的美好:


出生时,浑身皱皱的。妈妈把你抱在怀里,看你吮吸着乳汁,香甜地睡了,一呼一吸间,都是生命的力量;
3岁的那个午后,你在画一只小兔子,妈妈絮絮叨叨地告诉你,眼睛要圆的,耳朵要长长的。你说,妈妈,这是我的画,我想怎么画就怎么画;
5岁时的初夏,你小心翼翼地把“睡”了的小龟放在小盒子里,爸爸帮忙埋在了小树下。你说,小龟只是睡了,每次我路过,都会想起它;
8岁那年的秋天,你跑遍公园里,执拗地想找到相同的两片枫叶,妈妈说,这世上没有相同的叶子,同样,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!

是啊,宝贝,你就是你,如此的特别、独一无二。是父母的珍宝,为何草草地结束自己的生命?

生命如此珍贵,因为它只有一次,所以,生命是用来敬畏、疼惜的;

死亡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完全不懂死亡。死了,就再也没有机会活着。


1915年,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、德国著名哲学家阿尔伯特·史怀哲提出敬畏生命」的理念,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。

他认为,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。同样承受痛苦、畏惧死亡和渴求幸福。

我的一位小学同学,10岁时,因为烧伤被毁容,面部的狰狞让陌生人无法正视。

但他从不放弃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,成绩一次比一次好,还被分到重点班。

他自信、从容,在他身上,你看不到半点自卑。

他曾说过:大难不死必有后福。老天从他这里拿走的,一定会以另一种形式补偿给他的。

他有一双可爱的眼睛,那里流露出对生活的向往与憧憬。后来,他当了班干部,也成了我们的榜样。

从死亡中走出来的他,尽管不再拥有阳光的外表,可阳光、强大的内心足以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可贵。

所以说,敬畏生命不仅意味着灵魂的升华,更是用自己的爱与真诚来温暖他人的心灵。

只要有爱,我们就会珍视生命。


写在最后

绘本《好好哭吧》中有这样一段话:


如果天从不下雨,谁还会享受阳光?

如果没有黑夜,谁还会在乎白天?

如果没有死,生还有什么意思?


生命,有开始就有结束,终究不过一场轮回。

只有理解了死亡,才会更加珍惜当下;只有懂得死的意义,才明白生的可贵。

别忘记赵英俊说的另一句话:“别悲伤太久,这个世界是值得你为之奋斗的。”

点个「在看」珍惜当下,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。

作者 | 张女子,传播学硕士,前都市报情感倾诉记者,现以女儿小名写作的中年少女。来源:文章来源于樊登读书(ID:eadingclub_btfx),读书点亮生活。




   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

    👇点击“阅读原文”

    了解健康环保的高科技 超氧纳米微气泡 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